4年后 “中国制造”人才缺口有多大

  2016-10-24 05:35:50  中华五金门户网   阅读:

50

核心提示:人才为本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五大基本方针之一。然而,一个现实是,目前国内大学教育注重理论,相对忽视实践。在前不久结束的

人才为本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五大基本方针之一。然而,一个现实是,目前国内大学教育注重理论,相对忽视实践。

在前不久结束的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以及中国系统仿真学会联合主办的工业教育领域顶尖赛事2016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的决赛上,不少与会专家再一次提及这个老话题。


中国制造 西门子 智能制造


一份关于未来制造业的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企业到2020年将需要1.4亿高级技能人才,缺口将达约2200万人。


一方面是产学间的断层,另一方面,是巨大的人才缺口。这些专家表示: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发展创造了发展良机,这对人才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教育与产业之间的鸿沟有待进一步弥补。


中国系统仿真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化工大学教师张贝克以自动化专业为例,学生虽能熟记变频原理,但对变频器究竟如何在工业项目中应用却知之甚少。


这就好比学烹饪的人却没握过菜刀。如果教学只是纸上谈兵,学生将永远无法成为产业需要的人才。张贝克说。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数字化工厂集团工厂自动化部副总经理李劲松也有同样的感受:刚进入西门子公司工作时,第一次现场调试机器,那感觉完全是胆战心惊。李劲松坦陈,在此之前,很多东西都没动手做过,哪怕是在电柜接线,都是入职后在现场学习的。


这个老问题多年来都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后来,李劲松亲自面试招聘过100多名工程师,国内一些学生还是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过关、动手能力欠缺的问题。


不仅如此,不少工程教育的学生还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些迷茫。张贝克去一所大学宣讲这个大赛。一名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当众表示:自己对今后职业走向感到迷茫,曾一度以为,毕业后只能去修自行车。

为了弥补课堂与产业之间存在的差距,张贝克曾与同事尝试写过一本另类教材。超过600页的书中,锅炉化身卡通人物小锅,和小伙伴们一起将枯燥的过程控制技术讲述得生动形象。学生们得以更轻松愉快地了解,继而喜欢这门课程。


产学间的断层,让企业不得不对人才的再培养煞费苦心,比如说,以研发工程师岗位为例,在有的公司,大学毕业生一般要经过12至18个月的再培养,才能合格上岗。


张贝克却并不满足,我们要做的,还远远不够课堂与产业间的差距,无法仅凭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来填补,也需要企业界在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实践教学、教师培训、学生竞赛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发挥更大作用。


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必定需要一个过程。在李劲松看来,对高端工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界、企业界以及主管部门等共同、持续的努力。


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就是其中的一个尝试。这个已经举办了十届的比赛,每年都提出产业界的通用难题,向全国学生招标。据大赛组委会介绍,学生们组织队伍应标后,努力去解决问题。同时,大赛最大化地模拟了现实场景。学生不仅要根据创意做出原型机,还要将成果移交给 甲方由大赛选出的一群完全没有工科背景的志愿者,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作品是如何使用和调试的。


此外,据介绍,西门子已与院校合作在全国建成超过300个实验室,合作开发了50多部面向工程人才培养的教材和课程。


一位来自工业企业的人士认为,对未来制造业来说,一名优秀人才不仅要掌握相关知识,熟练使用工具,还要具备抗压能力等素养,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国面临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的历史机遇,中国制造2025已成为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希望广大学子努力学习,勇于实践与创新,做适应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在大赛闭幕式上, 教育部原副部长、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启迪说。

五金网资讯

电脑版 | 触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