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国一样 中国也需重振制造业面临的人才困境

  2016-10-29 06:08:18  中华五金门户网   阅读:

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在其长期的经济服务业化过程中大幅度下降,在市场机制的反馈作用下,相应地社会对制造业人才的培养也大量减少。从制造业后备人才的储备情况来看,工科毕业生的数量在不断下降。1975年,美国培养的科学和工科博士是当时整个亚洲的3倍多,也远多于欧洲。1986年,美国工科毕业生人数9.7万,此后一直呈下降趋势,2006年下降到8.1万人。而当前,亚洲培养的科学和工科博士数量已超过美国。从代表性学校来看,以工科见长的普林斯顿大学的工科生比例在美国名校中最高,但也仅占17%。这意味着美国国内工程师队伍后继乏人。而且,美国制造业工人中25岁以下的工人数量仅占制造业工人总数的7%,而19%的工人年逾54岁,存在较为严重的断层问题。即便是工科毕业生,也多选择在非制造业部门就业。例如,20世纪末,金融交易员多为文科出身,而当前1/3有理工科背景。这也间接证明,美国大学毕业生对技术创新的热情与兴趣在不断下降,美国逐步形成了逃离工厂、逃离工科的逃离文化。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制造业不得不另辟蹊径,选用外国工科留学生。2009年甚至有美国议员提议给留美获得理工科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直接发放绿卡,以留住理工科人才。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必将对美制造业造成致命的打击,进而严重威胁到美国世界科技创新的领导者地位。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发表的一份报告警告说,在2004年,中国毕业的工程师有60万人,印度有35万人,而美国只有7万人,照此下去,美国很快就将丧失其世界科学领头羊的优势地位。所以,美国要重振制造业,或者说再工业化,人才储备是核心要素,要在短期内储备制造业所需的人才,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美国在不断逃离工科的同时,把攻读工科的艰巨任务留给外国留学生(如中国、印度留学生),并让外国人替美国人搞技术开发。例如在美国高校工科学生中,有1/3为以中、印为代表的外国留学生。2003年美国59%工程学博士学位是授予外国人的。这些工科留学生学成之后,有不少留在美国工作,其结果是美国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工程师中,超过38%是外国裔,也就意味着美国民用制造业领域越来越依赖外国裔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当然军用领域出于保密的需要,并未对外国人放开。问题是,当金融危机爆发、失业率持续高企之时,这种依赖国外人才储备的制造业体系已面临较大的争议,一方面美国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又把就业机会送出去,美国人面临两难选择。这也是美国制造业人才储备的另一个隐忧。

和美国一样,中国制造业也同样面临人才储备问题。一些专家指出,目前国内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还不够高。以机床工具行业为例,由于企业将刚毕业的大学生培养到可以承担项目所需的时间长,很多企业都逐渐趋向于买现成的成果,通过挖走其他企业的高级人才,补齐企业的人才短板,而不愿意培养鼓励自己的人才和研发平台。加上随着外资企业的全面进入,很多优秀骨干人才都离开原来企业,导致机床行业创新人才更加缺乏,这是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导致的局面。未来,中国制造业也需重振制造业面临的人才困境。

五金网资讯

电脑版 | 触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