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现实版机器人创世纪蓝图,正在我们眼前展开。广东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轨迹和愿景是:政府和企业期望利用工业机器人克服劳动力短缺,并用技术创新来扭转经济减速。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会隔着千山万水。国内机器人产业技术的实力,在业内看来,并不那么美好,小、散、弱才是其当前真实写照。想要真正摘下制造业皇冠顶端这颗明珠,就看政府和企业接下来如何走了。
产业迷局
一哄而上,泡沫浮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建成或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超过40个,还有大量机器人产业园在筹备中。近两年间,几乎每天都会诞生一家机器人企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机器人企业数量不到300家,到2015年底,较纯粹的机器人企业数量已近千家,仅在A股上市公司中,涉及机器人概念的就超过50家。
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的机器人生产企业数量国内居首,占比近三成。而目前广东全省机器人重点制造企业就有159家。
增长如此迅猛,除了巨大的市场需求(通过机器换人缓解用工压力、降低成本、智能转型已成趋势),也跟各地政府热情高涨大有干系。提供土地、提供金融服务,甚至直接提供补贴,地方政府支持机器人企业发展的方式层出不穷。当然,一些企业也会打着高新技术企业的招牌去政府那儿忽悠寻求扶持,甚至炒一把机器人概念就走。
面上繁花似景,掩盖不了内在的忧虑。与国内许多行业一样,机器人企业数量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质量的提高。2015年数据显示,我国90%的机器人企业规模在1亿元以下。小、散、弱企业的丛生,会不会让新兴的机器人产业在高歌猛进中跌入低端产能过剩的魔咒?如工信部部长苗圩所说,目前各地发展先进制造业或新兴产业的热情很高,但是存在盲目投资、一哄而上的现象,甚至冒出高端产业低端化的苗头。
技术空心,未来堪忧
何为高端产业低端化?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说,国产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对性能要求较低的领域。换句话说,我们从事的是高端的产业,却处在低端的位置。
沈阳新松机器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曲道奎更是直言不讳:国产机器人产品主要有三个特点:核心技术空心化、关键零部件进口化、高端产品边缘化。机器人是典型的三高产业需要高技术、高人才、高投入,而国内不少相关企业却处在三低甚至三无阶段。在不掌握芯片、软件、控制系统等高端技术情况下,只能做点外壳和组装。对此赵杰感慨,做的只是机器,而不是机器人。
四大家族之一的机器人制造商FANUC(日本发那科)在智博会布展
据了解,我国机器人本体企业近百家,普遍陷入模仿组装和价格战。除沈阳新松、广州数控等几家企业可以获得一定的市场之外,多数出货量都非常校那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大部分核心部件需进口的企业,不仅受制于人,且利润的大部分被国外企业获龋
以东莞市为例,该市2015年工业机器人的15亿元产值中,系统集成环节占65.5%,本体研发应用占30.9%,而核心零部件研发环节仅占3.6%。一台工业机器人成本中,核心零部件的成本一般占一半以上,而教机器人做动作的系统集成占据成本小头。
东莞的产业链产值结构与工业机器人的成本构成形成倒挂,也就是说,工业机器人的大部分利润,最终流入东莞企业所代理的日本安川、日本发那科等企业的腰包。
数据显示,2015年国产本体在销量增加的情况下,单品毛利率却下降预计超过10%,也正是受技术和规模限制,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被外资品牌压制严重。2015年日本发那科、安川、德国库卡、瑞典ABB这四大家族占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50%以上份额,本土工业机器人品牌所占份额仅仅8%。
若仅凭同质化低端扩张,不追求高端突破,国产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堪忧。结果只能是别人吃肉,我们喝汤。
五金网资讯
电脑版 | 触屏版